上海临港自贸区新片区国土规划草案公示 探索建立人才特区
发布日期: 2020-08-26 08:56:1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6月23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年)》规划草案(下简称:规划草案)开展社会公示。未来30年临港新片区规划发展方向逐渐清晰,规划草案拟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新片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建成国际上公认竞争力最强的产城融合型自由贸易港城。

探索建立人才特区

“年轻化、国际化、高学历、流动性”,是临港新片区人口的结构特征。

规划草案拟明确,构建更加开放、更加灵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体制机制,提高国际人才工作许可便利程度,实施个税税赋差额补贴等优惠政策,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在海外人才引进方面,新片区更为关注高新技术、金融、贸易、法律等方面人才,并健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的工作机制,搭建企业引进海外智力平台,开通归国人才创业的绿色通道。

不仅如此,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址落户新片区,规划草案也拟以此为引擎,带动科学家实验室建设,全力打造顶尖科学家社区。

“引才”更要“留才”。

针对新片区人口特点,规划草案提出要不断优化升级新片区人才服务,不断完善国际化、多样化的居住、教育、医疗、消费等生活配套,提高工作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舒适程度。结合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景观,植入国际文化元素,增强海内外人才对新片区的归属感。

新片区还拟探索建立人才特区,立足于多元化人群需求,提供高品质的生活环境、高标准的生活配套,强化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全覆盖、均等化和特色化,促进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优先向新片区布局,满足差异化需求和精准供给,通过将新片区打造成为全球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以及顶尖学术交流、创新创意碰撞的国际会客厅,充分发挥海内外人才的创新协同能力。

具体来看,包括对标全球城市建设标准,拓宽国际资本和经验进入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渠道;建设尖端前沿的医疗卫生设施;打造旗舰型的文化会展设施;引入国际化的教育科研机构和完善专业化的运动体育设施等,从教科文卫等多个方面留住人才。

多领域政策创新突破

不仅是注重人才的引进,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创新也成为新片区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根据规划草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质量。

在哪些领域进行机制体制创新?

规划草案指出,比如,依托新片区服务领域扩大开放和企业境外投资专业服务需求,鼓励各类专业服务机构集聚。推进在电信、科研和技术服务、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实现更大力度的开放,最大限度缩减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到2035年,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个)不少于上海全市的1/3。”

此外,新片区还计划全面提升“硬规则”和“软环境”建设,在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保税免税一体、文化娱乐服务业态开放等方面加强政策制度创新突破。

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新片区还计划推动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在新片区率先“试水”。进一步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向深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创新创业。

在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方面,要借鉴香港、新加坡等地先进经验,发挥新片区纽带作用,大力提升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能力,拓展人民币跨境金融服务深度和广度,大力促进跨境金融服务产业集聚发展,为区内企业统筹开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提供高效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务。

为发展新型国际贸易,规划草案拟要求依托新片区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优势,加快培育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全球维修、数字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打造商业新技术的推广地、新模式的策源地、新业态的引领地、新机制的示范地。在准入、税制、服务、监管、统计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