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巴事件:后真相时代,小心裹挟情绪的伪正义
发布日期: 2020-12-16 22:23:18 来源: 搜狐网
“后真相”一词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得益于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

在英国,尽管“英国每年向欧盟支付3.5亿英镑”的说法被大量事实证伪,但它仍旧被作为宣传的口号,吸引了大量投票。在美国,人们频繁地用这个词汇表达特朗普“推特舌战”和“爆冷当选”的潜在关联。

而后,《经济学人》对“后真相”一词进行了解读: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次要了

“后真相”时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信息时代对媒体和公众发起了挑战。拿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辛巴燕窝事件为例,在被举报所售燕窝产品造假后,辛巴发表声明承认带货的燕窝产品实为一款燕窝风味饮品,不应当作燕窝制品进行推广,同时决定先行赔付6000万,维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举报者持续推动,呼吁法律层面给予辛巴更严厉的处罚甚至追究刑责,自媒体也步步紧逼,发表了《辛巴案或面临15年徒刑,相关股份跌停》的文章,大有代替监管提前执法、舆论审判的味道。

这样铺天盖地的舆论征伐,让人不禁想起2018年,脸书涉嫌操纵美国大选的丑闻,这起公共事件从某种程度上昭示了“后真相”概念的本意: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收集与释放无孔不入,我们每个人都是“透明人”,情绪可以被操控,选择也可以被影响。

显然,在后真相时代,基于辛巴平日高调的做事风格,张狂的个性,以及燕窝事件中“犯错”的事实,对比“行政立案与刑事立案的区别”、“主播责任与品牌责任的厘清”,网民更倾向于选择“辛巴判刑15年”等他们更容易接受的信息,并将其当做“真相”。而事实上,根据公开信息,我们不难发现,该局确实已介入调查,但属行政调查,与刑事立案程序分属不同的法律范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样因为直播带货踩雷的还有成名已久的罗永浩。在被王海质疑“漱口水”虚假宣传、兰蔻唇膏“造假”后,昨天,“交个朋友”突然发布公告,承认直播间所售羊毛衫为假货,将为2万消费者假一赔三处理。在公告中,罗永浩与辛巴一样采取了先行退一赔三的赔付政策,并称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一个是“轻信”品牌方的产品说明,夸大燕窝含量;一个“轻信”品牌方的资质,将普通针织衫当做羊毛衫售卖。与辛巴虚假宣传不同,罗永浩的“皮尔卡丹”涉嫌伪造文书,已被证实为假冒伪劣产品,事态要更加严重。

然而公众对于同样的解决方案,却表现除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同样是退一赔三,舆论对辛巴的态度是“又一次的欺骗”、理应“退一赔十”、“十五年有期徒刑”。而对于罗永浩,我们则频频听到“主动赔付有担当”、“不给打假人碰瓷机会”、“有理有据及时应对”等正面声音。甚至,已经出现“同样都是涉嫌直播售假,辛巴惨被骂,罗永浩全网夸”的自媒体定调言论。

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行业发生的同类事件,舆论走势却天差地别。而这种真相和逻辑被忽视,情绪主导舆论的情形正是“后真相时代”的典型特性。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1(2020)》显示,以微信、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新闻信息来源。然而舆论是把双刃剑,且不谈媒体从业者自身对热点新闻的过度追逐,一些移动新媒体的算法,更是明确了平台对于用户是迎合而不是均衡地提供信息。

这样必然导致信息的马太效应,以该事件为例,罗永浩一度是知名企业家,科技粉心中的“理想主义者”,群众基础良好,而公众对于罗永浩的固有认知,推动了相关信息的正反馈,这些正反馈不断进入信息流推送的良性的循环;而在王海等领衔下,辛巴的流量信息越是毒化,用户的反馈也进入恶性循环。长此以往,用户的视野必然会变得更加封闭狭窄。激烈的情绪、争相的表达和宣泄交织在一起,不断动摇着现代社会的信任根基。

舆情需要疏导,而法律需要普及,制谣传谣的行为,也将自身陷入危险境地,公众在“后真相时代”自处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对内容的观察、对渠道的判别,对情绪的控制,避开信息传播中的陷阱,“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多方佐证后,真相迟早会浮现。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