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减少、项目取消、开工困难……随着海外新冠肺炎疫情不断蔓延,全球贸易缩减,今年以来,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死”考验。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帮助外贸企业纾困。不少外贸企业积极“掉头”转向国内市场,开辟内销渠道。专家认为,出口转内销要考虑调整成本,企业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去适应,要找准战略定位。(见7月8日《经济日报》)
外贸企业出口产品转内销,应该怎么转,看上去是销售路径的变化问题,实际上是外贸企业应变求稳、以变谋生的大问题。面对疫情对外贸的冲击,出口产品转内销是外贸企业去积压、去库存的需要,也是外贸企业从关注国际市场单渠道,转向关注国际、国内市场复合渠道的需要。关键是,出口产品转内销,可能会引起延长产品销售周期、企业资金链变化,以及改变生产计划、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出口产品转内销是销售方式方法的变化,更是思维观念的变化。
当前,不少外贸企业的订单被推迟或直接被取消,老板急得团团转。有一家生产皮革制品的外贸企业,先是对如何处理已经生产出的成品犹豫不决,确认对方取消订单以后,又对这些产品的去向纠结万分。经企业管理层商量,除继续联系国外商家,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外,暂时决定由员工认领一部分成品,并折算成工资,剩余产品再作考虑。但这个决定一放到员工面前就“流产”了。原因是,产品的款式在国内消费者中的认可度极低,员工“认领”的这些产品,根本销不出去。不久,企业便收回了成命。
去积压、去库存只是外贸企业的暂时办法,理解出口产品转内销并形成具体对策,需要先转思路再寻销路。如果仅仅局限于产品出口的唯一途径,显然不是拓宽经营之道,而是将广阔的国内市场拱手相让给同行,束缚了自己。在疫情影响下,这样的企业很可能会坐吃山空、望“洋”兴叹。出口产品转内销,需要外贸企业形成自己独有的经营策略和生存思路,放眼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同时,要有市场化运作的谋略与能力,借鉴“船小好掉头”的做法,在以变应变中寻生机,在外销、内销中增强竞争力。
以往,外商确认订单后,企业根据生产周期直接安排资金采购原料,再由技术部门出样,生产部门生产后,交包装车间包装后完成生产流程。现在,承接订单,外贸企业要有“三看一准备”的两条腿走路打算。即看外贸订单成交的概率和利润空间有多大,看外销产品能否在国内销售,看国内消费者能否认同该产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防止外销渠道受阻或出岔子,为出口产品转内销做好准备。“三看一准备”的思路,本是企业保运转、稳生产的常态,理应成为外贸企业的明智选择。
卞广春
-
1减少自助餐浪费别忘管好后厨 通过少量多次的方式来准备食物
-
2六成白领遭遇过职场PUA 关系落差忽视平等
-
32020年5月1日新规将实施 加大违法行为惩戒力度
-
4退役军人待遇最新政策目录清单 待遇政策越来越完善
-
5从走街串巷回收废品到进入社区分拣垃圾 走近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日常
-
6韩国520所学校停课 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聚会
-
7中国民航稳健恢复 8月国内航空客运共完成4535.1万人次
-
82020年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 增速较7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
-
9蘑菇街回应裁员 优化掉部分非强相关业务
-
10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在河北固安设置跨省城市航站楼 直线距离约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