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通区域经济堵点 融入“双循环”新格局 提升区域防范金融风险能力
发布日期: 2020-10-27 14:39:41 来源: 湖南日报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区域经济不仅面临防范重大风险和稳定增长、城市竞争与共同发展两大矛盾,区域的发展驱动力还处于由“政策红利”向“技术红利”的转型阵痛中。深化“三资”盘活工作,提升区域经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加快融入国家创新产业链将成为区域经济融入“双循环”新格局的迫切需要。

深化“三资”盘活工作,疏通区域经济堵点

盘活国有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是推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疏通区域经济堵点,促使闲置资本要素重新汇入市场,产生经济新增量的重大举措。目前各区域“盘”的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活”的工作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三资”盘而不活、重资金轻资产资源、政策准入障碍等三个方面。为深化“三资”盘活工作,一是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考核标准,注重质量与效益。二是要分离国有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采取市场化业绩对赌的方式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三是要在企业家群体中加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宣传,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四是要集中力量清理一批陈年经济案件,把“三资”从“三角债”困境中解放出来。五是要充分利用“管资本”政策,组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营公司,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充分利用当前金融政策红利,提升区域防范金融风险能力

市场化改革是有效配置资源,促进内外循环特别是金融对外开放的基础。进入“双循环”新格局之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在疫情缓解之后,货币数量工具将逐渐回归常态,利率高低将交还LPR系统决定。为了平滑经济增长曲线,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有为,财政预算与赤字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持续增加。受逐渐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影响,来自于国家政策性银行与各大投资银行的间接融资将被收紧,创新类风险投资、证券发行、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的成本将增加。受益于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债务的出清与展期将迎来一个窗口期。目前,地方政府应抓住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窗口期,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政策红利来降低地方债务,达到债务风险可控的目的。

抢占“双循环”先机,做实产业创新转型升级

在中国进入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之后,国内经济环境将会出现三大变化:一是在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需求侧重心将向国内转移。二是为破除产业项目建设的技术壁垒,国内将加快打造国家创新产业链条。三是为促进内循环的构建,将加大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结构调整。为了抢占“双循环”先机,做实产业创新转型升级,区域一是要以现有技术储备重塑供给侧产品,激发需求侧消费欲望,保持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二是要按照科技部新发布的《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找准与国家创新产业链条的结合点与发力点,成立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加快融入科技强国创新链条。三是要加大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对因资本与技术深化造成的就业挤出进行缓解与补偿,提升有效需求空间。四是要适当承接技术含量高的珠宝加工、传统手工艺术品、芯片封测等人力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五是要通过扩大直接融资渠道来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六是要凸显教育与医疗公益性本质,把教育基础设施与医疗相关设备纳入政府新基建范畴。七是要打击非法集资与高利贷,构建安全的金融环境,降低社会整体风险成本。八是要全面放开城市户口入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限制,增强城市活力。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副教授)

黄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