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体制机制 实现“跨省朋友圈”空间协同发展
发布日期: 2021-06-17 15:33:10 来源: 南京日报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要实质性推动都市圈各专业委员会工作,推动联合编制有关专项规划、空间规划,做好项目推进等工作。未来南京都市圈将在哪些区域进行重点规划?如何创新交流机制、协同机制,共同推进空间规划融合发展?放眼“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南京都市圈应该怎样构建更高水平的空间协同规划体系?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实现“跨省朋友圈”空间协同发展

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是苏皖省际毗邻区域,也是南京都市圈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记者从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上述三个省际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已经形成阶段成果,目前正在组织将有关研究成果深化到各自城市在编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为三个示范区未来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总体格局奠定基础。

“‘跨省朋友圈’距离进一步拉近,得益于都市圈创新一体化协调机制,加快破解行政壁垒和体制障碍,推动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空间规划协同。”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总体规划处处长罗海明说,2013年10月,南京都市圈八个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共同发起成立了都市圈城乡规划专业协调委员会,建立省际、城际城乡规划协同推进工作机制,有力助推了都市圈空间协调联动发展。专委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以及不定期召开例会,重点解决都市圈空间规划协同事项。

该城乡规划专委会成立以来,都市圈城市共抓战略谋划规划,共抓规划体系构建,共抓重大项目对接,陆续推动出台了《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协调规划》《南京都市圈区域空间布局协调规划》《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等区域性规划以及空间协同技术标准导则,为指导都市圈区域协调发展和毗邻地区规划协同提供了重要依据。

抓住空间规划改革契机,提升空间治理示范引领水平

规划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定化,是都市圈空间协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南京都市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副主任官卫华告诉记者,南京都市圈将紧扣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度嵌入南京都市圈链接带动区域发展的重大机遇,以编制实施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契机,持续提升南京都市圈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示范引领水平。

突出“生态优先”,积极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合力打造长江生态保护带,共建东北部水网、西部江淮丘陵、南部江南丘陵三片生态保护区域,加强生态空间开发建设管理。完善跨区域生态环境监管机制、健全跨区域生态补偿和环境损害赔偿机制。

突出“圈层带动”,以新街口市级中心向外40公里1小时通勤圈范围为重点,建设密切联系的“同城化圈层”,重点推进教育资源同城整合、公共交通同城覆盖、基础设施同城共享、医保社保同城统筹、就业服务同城保障、生态环境同城治理。

突出“同城导向”,推动宁镇扬、宁马滁两个片区在基础设施、创新创业、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同城共建。加快推进紫东地区建设,打造G312产业创新走廊和宁镇合作示范区,以紫东核心区建设为重点,深化宁镇扬同城化建设。发挥南京江北新区国家级新区和自由贸易区优势,通过跨界合作等形式,全面提速宁马滁同城化。

突出“廊带支撑”,依托沪宁合、沿江、宁杭、宁黄、宁淮、宁滁等发展带,引导沿带城镇空间布局优化、紧凑发展,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和集群发展。加强各条发展带方向交通通道的跨界衔接与协调,优化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布局。

突出“交通引领”,统筹规划都市圈综合交通网络和枢纽,着力打造互联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完善都市圈对外公路通道和省际高速公路网,共建都市圈便捷通达公路网络。推进宁扬线、宁滁线、宁马线等都市圈城际建设,促进国铁干线、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多网融合,构建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

突出“跨界融合”,加强跨界地区在生态保护、空间功能、公共设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合理对接与相互协调。重点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宁镇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推动仙林—宝华、滨江—慈湖等城镇组团跨界地区及高淳—宣城、金牛湖—天长等郊野组团跨界地区协调发展。

发挥南京核心城市作用,

推动国土空间更高质量发展

自南京都市圈城乡规划专委会成立以来,专委会成员之间互动频繁,规划协同工作亮点纷呈。放眼“十四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城乡规划专委会应该怎样构建更高水平的空间协同规划体系,来更好地引领、服务和支撑现代化南京都市圈建设?

面对繁重的空间治理任务,必须善用系统观念、前瞻思维来处理新问题新矛盾。南京都市圈多年的规划实践证明,高水平推进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必须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工作的前瞻性、落地的穿透性,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合作共同体”意识,以规划的最大公约数助推南京都市圈全域空间融合发展。

南京都市圈全域空间发展上要走“协同融合”之路,首先总体空间上要突出“联动性”,加快宁镇扬同城化、宁马滁同城化、宁宣黄成长带等战略性空间协同联动;其次,重点区域上要彰显“示范性”,推进南京紫东地区等重点片区以及G312产业创新走廊、宁宣黄成长带等重点廊带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第三,战略研究上要强调“超前性”,重点开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消费空间属性及其配置方式方面的前瞻性研究。

作为专委会牵头成员单位,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将紧密围绕贯彻落实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以合作共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主线,以技术协同和工作协同为方向,加快构建“四项机制”,即技术交流合作机制、国土空间协同治理机制、重大设施常态化协商机制、专委会定期轮值会议机制,着力提升南京都市圈国土空间协同治理水平。南京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龙头城市,将切实扛起责任担当、带头加强协作,更好地支撑都市圈空间提档升级,推动都市圈城市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许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