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经济效益高 产业链建设亟待完善
发布日期: 2021-12-31 08:07:32 来源: 中国食品报

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是关系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发展耐逆低耗的农作物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藜麦凭借在盐碱地、干旱地、贫瘠土地上均可以生长的特性,越来越受到各方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可。近日,中国藜麦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与会代表围绕如何把握我国藜麦产业发展方向、助力乡村振兴等积极建言献策。

种植经济效益高

价格优势打造国际竞争力

据介绍,我国当前适合旱耕的农作物主要是燕麦,平均亩产不到200斤,每斤价格不到2元。藜麦与燕麦的生长环境非常相似,都可以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种植,而藜麦平均亩产300多斤,每斤价格是燕麦的几倍。从经济效益来说,藜麦远超燕麦。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访问教授张慧表示,藜麦拥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是天然盐生植物,耐盐耐旱的生理特性使其可以在盐碱地中生存。从高寒冻土的高原地区到地势较低的南疆喀什,从中原大地到海岛崇明,盐碱地中藜麦的种植节省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藜麦可能是中国唯一在价格上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农作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物学会藜麦分会会长任贵兴提出,藜麦产业在中国刚刚起步,现在全国种植藜麦约30万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河北、青海、山西、云南、新疆等地,年总产量3.3万吨,已跃居世界第三位。随着选种育种工作持续推进,未来5年,有望出现一批适合各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优质品种;随着种植团队专业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藜麦单季平均亩产可达600斤以上。

中藜(山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曲仓兵介绍,如何在低产耕地上提高产量,保障农民收益,是守住耕地的重要课题。大量的低产耕地存在实际弃耕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适合的农作物。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全县可利用耕地250万亩,每年可轮耕100万亩。如果种植藜麦,按亩产300斤每斤6元计算,可直接带动该县农民收益18亿元,若再加上藜麦产品的加工业,可间接带动该县经济收入增长几十亿元。“藜麦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既有很大的机遇,同时也有很大的挑战,藜麦正展现出它的独特优势。今年我们种植的藜麦已经收割,总产量300多万斤。”中藜(山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祥峰说,藜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大有可为,未来中藜将通过不懈努力,让藜麦成为继水稻、玉米、小麦之后中国人的“第四主粮”。

供需两端都有不足

产业链建设亟待完善

夏祥峰表示,藜麦近几年在内蒙古、青海、山东等地都有种植,老百姓从不知晓藜麦到今天能接触藜麦相关资讯及加工的产品,都得益于政府、科研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任贵兴指出,目前,藜麦产业链建设还不够完善,尚无龙头企业带动,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方面需要加强,藜麦基础研究尚待系统深入,还需要金融机构支持和政策扶持。

对此,夏祥峰表示,我国藜麦产业发展的确存在种种挑战,在优良品种方面,虽然现在藜麦的品种比较多,但适合各地不同土质和气候条件种植的高质量品种还亟待开发,特别是抗性好并且高产的品种需求比较大。产量高、抗性好、口感佳是藜麦品种发展不变的方向。如果能通过杂交育种或者基因编辑等技术解决藜麦“穗上发芽”等问题,藜麦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夏祥峰认为,在种植技术方面,主要是农民缺少种植经验,需要投入技术、时间、资金等对种植地的农民进行培训,让大家掌握藜麦种植技术、养成种植习惯、提高种植积极性。这方面的主要瓶颈是技术力量和资金支持。消费市场是整个藜麦产业的主要瓶颈,由于消费者对藜麦认知度不够,了解并养成消费藜麦习惯的人群还不大,大家对藜麦的认识远远不及燕麦等作物。只是简单放在货架上,往往不能引起消费者的主动购买。在这方面,政府、社会、企业应该形成合力,“开发新品种,培育新需求”同样适合藜麦。

(马永刚)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