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滕州岗上遗址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实证
发布日期: 2022-05-18 16:41:05 来源: 齐鲁网

考古调查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手段。今年3月31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东滕州的岗上遗址名列其中。遗址距今5000年前后,从中发掘的众多考古材料,对地区文明和早期国家起源研究意义重大,被称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在海岱地区的实证。

岗上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东沙河街道陈岗村。1952年春,原华东文物工作普查队普查时发现。2020年以前,虽然岗上遗址经过多次小规模考古发掘,但它的历史面纱却一直没有揭开。

201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岗上遗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勘探后,在2020年9月启动发掘。考古发现,岗上遗址遗存时代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年前后,恰好处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节点上。其中南区M1号“四人合葬大墓”是岗上遗址发掘的31个墓葬中非常特殊的一个。

整座墓长3.3米,宽3.2米,葬具为三联棺,带有头箱及边箱,随葬陶器数量众多。4人除一名儿童性别特征不明显外,其余均为男性,自北向南年龄递减,而随葬玉钺从类型、数量、玉质及大小等方面也表现出递减之势,明显存在等级差异。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岗上遗址项目发掘负责人朱超介绍,墓葬中有大量的随葬品,而且葬具结构表现得非常复杂,带有头箱、边箱,这是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

M1“四人合葬大墓”中出土的陶器多达300多件,玉钺6件,陶器出土量占目前已经发掘墓地的六分之一。

朱超还表示,大量的随葬品表明,只有权贵阶层掌握了大量的财富,普通的小墓里基本上是没有随葬品的。所以说,通过这些,可以表现出阶级分化是什么样的情况,到了5000年左右这个时间节点上,阶级分化开始凸显出来。这也反映当时陶器的手工制造业是相当发达的。

类似“四人合葬”这种规模的大墓,都出土了一种叫斛的同类型陶器。这种陶器并不是墓主生前实用器,而是为了葬礼批量生产的随葬品。而墓葬中存放随葬品、形似箱子的地方,统称为器物箱,按照不同位置分为头箱、边箱、脚箱。这种突出,器物箱的棺椁制度是礼制中葬礼的主要体现,是研究棺椁制度的重要源头。

朱超说,在以前的墓葬中,没有发现过这种带有器物箱的葬具结构。脚箱、头箱,还有边箱这种器物箱,这是在岗上遗址第一次发现这一类葬具结构。与鲁北地区大汶口遗址、焦家遗址有棺有椁的葬具结构,完全不一样。

而眼前的玉钺是礼制中器用制度的一种。

朱超介绍,在一些墓葬里,也看到了成套的陶器、玉器、骨角器,为代表性的这种器物,形成了一整套的器用器制度。这是这一次比较明确的发现,而且这种特征表现得非常突出。

除了对墓葬的微观研究,朱超带领的发掘团队还对岗上遗址进行了整体探索。遗址整体平面形似树叶,东西跨度1500米,南北跨度1000米,总面积约80万平方米。在探索中,发掘团队发现了壕沟和城墙。

朱超表示,考古人员了解到城墙的规模、壕沟的规模、挖掘方式和建造方式,现在通过考古发掘,是可以确定这4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我们发现大汶口文化阶段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 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这是以前没有见到过的。

大汶口文化发展阶段,存在城址的遗迹主要有焦家遗址、丹土遗址、垓下遗址,城址面积大都在9万到15万平方米之间。岗上遗址发现的40万平方米的城址是迄今发现的最大城址。其中发现了居住区,房屋分布错落有致,房址存在大量基槽、柱坑、柱洞。

朱超说,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大概5000多年前,文明正式形成。这个时期的表现形式就是,都邑性城址的出现,权贵阶层大墓的出现,社会等级的明显分化。根据这些特征,初步判断(当时社会)进入古国文化时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认为,岗上遗址发现的城址,突出器物箱的棺椁制度,基本完备的器用制度,墓葬表现出的明确的社会分化,对于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华五千文明史的起源“力证”。他还指出,岗上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发展的阶段,它所处的重要的时间节点,是距今5000年前后。这个城就建在了这个时间节点上,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之交,这个节点是中华文明开始加速发展的时期,早期国家开始加速发展的阶段。这为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起源提供了非常坚实的考古材料。

因为多项重要发现,岗上遗址被考古专家称为中华文明五千年在海岱地区的实证。沉寂70年后,岗上遗址一鸣惊人,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闪电新闻记者 刘端涛 吴峰 关霄 编辑 王菁华)

标签: 山东滕州 岗上遗址 文明史的起源 考古材料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