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省第八次党代会 | 绿色,是海南最浓的底色
发布日期: 2022-04-26 18:38:35 来源: 南海网

全球20种长臂猿种群之中,19种长臂猿的种群数量都在持续波动。唯一突破逆势的那支长臂猿种群,摇荡在海南岛中部山区的树丛中。

资料图:海南长臂猿D群婴猿。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5年来,这支长臂猿种群不断迎新——2020年8月海南长臂猿E群新添一只婴猿“平平”,2021年初“猿海”“猿南”相继出生。2022年4月12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宣布,海南长臂猿D群新添1只婴猿。至此,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至5群36只。

种群添新,是一个濒危种群的生存意志;生态更新,是一个生态大省的坚定信念。打破“唯GDP论英雄”的固化思维,让无形的生态价值变有形;拒绝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表率。5年时间,海南的空气更新鲜、青山更盘延、生灵更蓬勃、发展更文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海南有了最为生动的范例。人与自然之间,人类向后退一步,为的是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都能向前迈出一大步。让那抹绿色,成为海南最浓的底色。

后退是为了前进

傍晚时分,一群白鹭从林业科研员冯尔辉眼前飞过,回到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红树林丛中。下一个天亮,它们会再度飞出,盘旋在3000多公顷的保护区上空。5年来,这景象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资料图:白鹭归巢。

事实上,几年前的东寨港,还处在一场人与自然的生态取舍之中。20世纪末开始,无序捕捞、大规模沿海养殖,常年侵蚀红树林的根系,东寨港海岸生态系统一度濒临崩溃。

白鹭飞走了,红榄李的花还会再开吗?“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这一片海上绿洲和这一汪湛蓝海水。”5年里,这句话不断在冯尔辉以及海南全省无数生态从业者的耳畔回响。

资料图: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鹭在滩涂上觅食、嬉戏。记者 李昊 摄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优越风景带来的旅游收入,可以证明这句话:2021年海南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8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58.6%,人均消费额增长26.4%;丰富资源带来的科研价值,也可以证明这句话:前不久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现的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羊山湿地漂浮的水菜花,以及海南长臂猿、坡鹿等珍稀物种,为生态研究提供更多的方向。

已有,却不满足已有。5年来,海南还打算证明更多,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表率,也为全世界提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中国方案。

资料图:成群结队的白鹭飞过红树林。记者 刘洋摄

退塘还林,生态修复,2020年以来,东寨港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完成退塘种植红树林2550亩,红树林修复2700亩。大批高污染养殖场被关闭,多处违法建筑被拆除,腾出来的空间,换来如今鸟飞鱼跃的红树林湿地。

在东寨港,人与自然之间,人类选择后退。这样的“后退”,也发生在陵水新村,拥挤的鱼排对应着浑浊的水质,在生态治理中逐渐退场,换来清澈的水面;在万宁大洲岛,曾经鳞次栉比犹如小镇的棚户区消失了,换来银色的沙滩,以及高飞的金丝燕。

人类的后退,换来自然的前进。5年来,海南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然而,把更多空间留给自然,人类的后退,于人类自身有什么意义?

资料图:红树林长势喜人。记者 刘洋摄

离开了红树林,曾经的养殖户们加入合作社,一起从事旅游业。那些变得更美的红树林,为东寨港带来更多的游客,乡亲们的“后退”,换来了更多收入。

离开了大洲岛,老渔民刘运武和乡亲们探索远海捕捞的新路子。那些驶离近海的渔船,为渔民们带来更广阔的大海,向更丰富的鱼群“前进”。

有些时候,后退正是为了前进。2021年9月26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成果正式发布。经核算,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2019年度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为2045.13亿元。

无形的生态价值,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中,正逐渐变成属于海南人民的有形经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以确定应对不确定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充满了不确定性,推动进步的同时,也在酝酿难题。如同1933年发生在英国的一次实验室意外产物,一种白色的蜡状物质,为人类的化工产业打开新大门,聚乙烯从此迅速充斥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

从绝缘布到塑料薄膜,从塑料袋到一次性饭盒,聚乙烯改变了人类的制造业、包装业,甚至是饮食界。到1979年,塑料袋已经占据80%的袋装市场。2011年,全世界每分钟消耗100万个塑料袋,每年产生超过800万吨的塑料废弃物。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塑料废弃物去哪了呢?

面积一度超过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太平洋垃圾带,给出其中一个答案。另一个答案小于5毫米,甚至只有几微米,它被称为微塑料,来自彻底破碎却始终无法降解的塑料制品。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成了困扰全人类的一道难题。

人类发展环境以及发展进程的不确定性,势必对未来造成变局。唯有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已经发生或尚未发生的变局,才能给世界提供一个崭新的发展方案。

资料图:俯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一片郁郁葱葱。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2020年12月,海南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以立法的形式实施禁塑令,一年共立案4102宗,查扣违规制品2000多万件。简单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并非中国首创,但是禁塑之后推动建立一个生态保护新规则,则是以海南为试点,给出的中国方案。

立法禁塑,全面提倡可降解塑料制品,海南的大街小巷,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被抛弃。更为重要的是,人们树立了使用塑料制品的新观念,新的规则正在海南建立。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建立健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多规合一’集成改革和应用”……对于生态保护工作,海南是确定的。

推动绿色建筑,消除固体建筑垃圾公害,海南绿色建筑“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80%以上”。在海南自贸港的11个重点园区,环保、节能、低碳、零排放,成了招商引资的“门槛”。光伏发电,资源回收,代表发展动力的园区,不再是以往“尘土飞扬”的刻板印象,绿意盎然也能成为发展的新象征。

对于生态保护工作的确定性,正在为海南自贸港赢得同样确定的发展机遇。

在保护中发展

近年来,海南持续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清洁能源岛和清洁能源汽车推广、“禁塑”、装配式建筑应用和推广等4项标志性工程。2022年1月,海南启动第五项标志性工程,举全省之力打一场“六水共治”攻坚战。

标志性工程在推动生态保护的同时,也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助推生态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2021年,海南全省清洁能源装机比重提升至70.9%,较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电量占统调发电量比重进一步提升至56.5%。截至2022年2月底,海南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13.36万台,占汽车保有量的7.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倍以上。以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正在从海南经济发展的潜力,变成经济发展的实力。

2021年,海南全省装配式建筑产能增长1.3倍;装配式建筑面积2280万平方米,实现连续4年逐年翻番。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在海南实现华丽转身。

截至目前,海南引进、扶植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产业,新建和转型塑料企业17家,其中可生产餐具的企业5家,形成年设计产能膜袋4万吨、餐饮具1.5万吨,改性材料4万吨。“禁塑”带来的塑料制品更新换代,不仅满足海南省内对禁塑替代品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需求,也在传递新的生活方式。

2018年,海南率先对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县取消GDP、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考核,把生态环保列为“一票否决”事项。时间走到今天,当初对“唯GDP论英雄”的坚决说“不”,换来生态环境的稳步提升,也换来海南经济的全新发展模式。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当“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在海南变成现实,绿色,已然成为海南最浓的底色。

标签: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