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日报丨欧盟加紧制定绿色贸易规则 中国如何应对
发布日期: 2022-07-28 16:48:57 来源: 中国财经报

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国作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如何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的大背景下,在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合作竞争中获得先发优势,是实现外贸保稳提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关资料图)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9.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其中出口11.14万亿元、增长13.2%;进口8.66万亿元、增长4.8%。上述数值均远低于2021年同期的分别增长27.1%、28.1%和25.9%。

对此,除中短期内加强保通保畅和财税金融支持等应对措施外,长期来看,要继续推动贸易创新,鼓励新业态发展、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包括培育数字贸易、绿色贸易等行业市场主体,鼓励地方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贸易。此外,还应稳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支持劳动密集型外贸产业在国内进行梯度转移。

欧盟加紧树立绿色贸易门槛,是挑战还是机遇?

上述稳外贸应对措施主要着眼于国内,对外贸市场主体给予纾困支持。从国际方面来看,气候变化行动的影响不断向国际贸易领域渗透拓展,也成为我国现在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面对的问题。

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欧盟走在前面。欧盟2019年12月启动的“绿色新政”中,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循环经济行动计划(CEAP)等机制,都对在欧盟内上市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气候及环境标准要求。

有专家认为,CBAM本质是为了拉平进口产品与欧盟本土产品的碳排放成本,将欧盟的碳价强加于进口产品。而在CEAP框架下制定的各项措施,则是为了在欧盟市场树立一道“可持续发展门槛”。CBAM和CEAP是互为补充的政策手段――可简单理解为,CBAM主要针对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高耗能、高排放初级产品,CEAP则主要针对加工产品(例如光伏、纺织品、电子产品等);CBAM仅规制进口产品,而CEAP既适用于进口产品也适用于欧盟本土产品,相当于市场准入标准;CBAM只关注产品碳含量,CEAP则关注产品“可持续性”,其内涵远远超过低碳。

CBAM最终将对中国外贸产生多大影响,目前尚无法得出最终结论。能源基金会、E3G、Sandbag近日联合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CBAM对中国外贸产生影响的大小,将主要取决于其所涵盖的行业和商品、排放范围、碳强度值计算,以及免费排放配额安排等因素。CBAM最终立法需要通过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批准通过,预计最早在2022年底完成立法程序,并于2023年起进入试行期。

与CBAM不同,现行的CEAP政策已于2020年底通过,这一机制下的一系列立法和非立法机制也已在陆续商讨和实施。CEAP主要关注资源消耗最多、循环潜力大的电子和信息通信技术、电池和车辆,以及包装、塑料、纺织品、食品等行业,其中不乏中国对欧盟的重要出口产品,如新能源汽车电池等新产品。CEAP提出这些要求和规则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这些行业在改进产品设计、维护消费者权益、推进循环经济和强化企业责任等方面实现范式转换。

面对国际贸易新趋势,中国外贸大省如何应对?

中国政府已经关注到国际绿色贸易门槛,且将其体现在相关政策中。2021年11月,商务部印发的《“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国内要素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遭遇瓶颈,外贸传统竞争优势弱化,新的竞争优势亟待培育。由此,这一规划将“创新驱动、绿色引领、数字赋能、互利共赢、安全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将绿色贸易、贸易数字化、内外贸一体化等国际新趋势列为主要任务。

省级层面,广东、江苏、浙江等我国外贸大省均在其各自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及CBAM、国际绿色贸易门槛及其应对措施。值得注意的是,现阶段,各省提出的直接应对措施,均涉及绿色贸易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建立,包括发展“碳标签”、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体系等。江苏省在其《“十四五”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中还提出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鼓励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贸易,鼓励新能源企业走出去等举措。广东省提出,将把自贸试验区作为试验田,为中国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做好压力测试。

以欧盟绿色新政及其框架下的机制和立法所代表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组合,将给国际贸易领域带来新的衡量维度,也是我国广东、江苏、浙江等外贸大省实现外贸保稳提质和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应该意识到,外贸既要全力“保稳”,也要注重“提质”。外贸产品的绿色、可持续、创新属性,将成为中国外贸新的竞争优势和筹码。“提质”是一项长期的结构性工程,与实现“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外贸大省应积极跟踪研究国际贸易新趋势,并结合各省外贸产业特色和竞争优势,将外贸领域面临的挑战转变为发展机遇。具体来说,一方面,率先提高重点行业,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水平、提高生产能效;另一方面,利用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电池等绿色产业的先发优势,加速培育绿色产业企业、健全产业链,让绿色产业成为中国外贸竞争的新优势和增长点。

(作者系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财经报)

标签: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