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通缩的日本和欧洲样本:如何陷入?又如何走出?
发布日期: 2023-04-20 07:57:04 来源: 界面新闻

4月1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这也是继上月环比下降0.5%之后CPI连续第二个月跌入负值区间。而3月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则同比下跌达2.5%,已是该指数连续第六个月同比下跌。

在3月欧元区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CPI同比涨幅分别为6.9%和5.0%的全球大通胀背景下,中国的物价数据确实显得额外引人注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在数据公布之后撰文警示通缩风险隐现,需求不足和预期不稳仍是经济恢复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资料图片)

事实上,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连续下降的现象并不罕见。过去五年内,中国曾在2021年3月至6月、2020年10月和11月、2020年3月至6月、2018年3月至6月四次出现该现象,但每次持续时间均未超过四个月。

而放眼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短期和长周期内出现通缩迹象、甚至长期陷入通缩更是屡见不鲜。这对中国遏制潜在的通缩趋势有哪些借鉴?

长期通缩:低欲望社会下的日本顽疾

在全球发达经济体之中,通缩、乃至长期通缩几乎成为日本经济的一张名片。

自1990年代资产泡沫破灭后,日本曾饱受长期通缩之苦。其中日本的CPI月度同比数据曾在1999年10月至2004年9月长达5年保持在负值区间,而在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3月至2013年6月的四年时间内,日本也仅有9个月勉强将CPI月度同比变化率维持在平均0.3%的正增长范围内,其中还包括长达5个月的CPI同比跌幅超过2%的物价快速下跌阶段。新冠疫情期间,日本又再度于2020年11月至2021年9月期间录得连续十个月物价月度数据同比下跌。

始终坚持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收益率曲线控制的前日本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在为该行货币政策辩护时曾提到,“通货紧缩的影响留在(日本)人们的思维方式中”。近三十年以来,日本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已扩表约15倍,但截至俄乌冲突引起的全球大通胀之前的日本CPI累计涨幅却不到10%。

自千禧年至今,日本仅有128个月的CPI月度同比变化率为正,相当于日本本世纪以来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内都被通缩阴影笼罩。

日本月度CPI变化率

造成通缩现象的成因是复杂且多样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而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去杠杆过程中资产价格的长期阴跌、贸易全球化带来的廉价进口品引发的输入性通缩、企业和居民长期的通缩预期、无效的货币政策等因素都是日本长期通缩的重要推手。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

标签: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