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到2025年实现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建设国际创业孵化器
发布日期: 2021-10-28 18:02:24 来源: 南国都市报

海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海南省“十四五”促进就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未来五年促进就业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规划》提到,到2025年实现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75万人,省内高校留琼就业比率达到60%,海南生源省外普通高校毕业生返琼比率提升至40%。

主要目标

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海南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稳定在8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确保零就业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等困难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就业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劳动者收入稳步增加,就业条件不断改善。

“十四五”期间,全省每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人次以上,5年累计培训50万人次以上。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以上,5年累计培训18万人次以上。全省技工院校每年招生8000人左右,5年累计招生4万人左右。

拉动就业

打造若干千亿级和一批百亿级园区

加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投资力度,保持投资年均增速10%。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产业重大功能平台,打造若干千亿级和一批百亿级园区,带动形成若干创新要素集聚、配套体系完备的产业集群,使重大产业平台成为吸纳国际国内高端人才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

以海南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抓手,打造免税购物、国际医疗、留学海南三大品牌,探索发展国际化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新业态,培育服务型消费的就业新增长点。

实行建筑装配产业吸纳就业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和院校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展岗位实操培训,推动学科发展。

鼓励创业

建设国际创业孵化器

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形成政府、银行、企业以及中介机构多元参与的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创业项目库,为创业人员提供项目支持。盘活闲置厂房、低效利用土地等,加强对创业带动就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建立健全创业失败容错机制,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保障体系,建立新业态发展“监管沙盒”。

促进创业投资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建立“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链条。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零关税、低税率、减税制等优惠政策,与知名高校、跨国公司、中介机构等联合打造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国际创业孵化器。

鼓励琼籍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外出农民工及经商人员等返乡创业,按照相关规定从就业补助资金中给予一次性补贴。

重点群体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面向以各种形式在基层服务工作3年以上的高校毕业生,通过强化教育培训、实践锻炼、职业发展、管理服务等全链条的扶持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基层青年人才队伍。将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纳入本省青年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到2025年,农民轮训达到15万人以上,高素质农民培训量不低于2万人次,职业学历教育达到1万人。实行“人地钱挂钩”制度,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转移支付挂钩政策。

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强化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按地区工资最低标准的五倍进行奖励。

人才福利

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

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打造人才服务“单一窗口”,简化外国人在琼工作审批流程。动态调整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高端紧缺人才清单和鼓励类产业目录。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福利待遇,鼓励设立技术技能人才特聘岗位津贴、带徒津贴,加强对技术技能人才非物质性激励。

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新建中国(海南)技能人才综合发展基地建设项目1个、国家级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3个,新建和改扩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省级技能大赛培训基地各10个。省级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达到2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0个。支持新建或改扩建技工院校10所,新建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师资能力提升基地6个。

强化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旺工淡学”旅游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在院校招生名额分配和专业设置上采取订单式培养、分类分层培养,开设高端学术讲座、移动课堂,创办校企合作“驻点班”、地方学院“地方班”,并将培养对象扩大至旅游全行业。

收入分配

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最低工资标准政策调整机制。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机制,提升劳动保障执法效能。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全面落实以海南作为整体常住地的失业登记和全省通办模式,以全岛同城化模式进行失业登记通办。

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多维度开展重点区域、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就业监测,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影响,有效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记者韩星)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