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的锅谁来背:安然的启示
发布日期: 2021-11-11 16:48:15 来源: 澎湃新闻

今天说说造假的事。

造假,也称为“舞弊”,是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不仅中国有,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也有。说假话、卖假货、做假账,表现形式各异。

造假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有些国家还成立了一些专业的研究机构,针对某一领域的造假行为开展持续性的研究和跟进。比如国际上就有一个“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每两年针对财务报表、腐败和盗用资产三类职业舞弊行为发布研究报告。

站在会计的角度,我们更多地关注“虚假财务报表”领域的问题,每次课堂都会给一些经济生活中的舞弊案例进行讨论,但经常发现学员们存在着一些不当的观点。比如,当我们看到一家公司财务报表出现舞弊,吃瓜群众往往把锅甩给了“会计”,认为是公司的会计没有做对账,或者是外部的“注册会计师”没有把好关。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准确。站在理论的角度,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是“反映”,即公司的经济业务情况,通过会计这门商业语言反映出来,以财务报表的形式来揭示某个时点或某段时间内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换句话说,报表是一个“产成品”,反映的是经济业务的“结果”,使用者既有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用户,也有管理层、员工等内部用户,这些用户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剖报表,做出理性的决策。

当报表出现“虚假”,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资源错配、目标难以实现等一系列后果。用户、尤其是外部用户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追责。

如果把“报表”看作是一个产品,要追责,理应知道“生产者”是谁,这个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怎么样的。冤有头、债有主,不是看到虚假报表,就把棍子乱打一通。追责当然重要,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更重要。

理论上,报表的“生产者”是CEO、CFO为代表的管理层(注意,不是会计),然后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董事会批准,按照法定程序向市场公开,专业的分析师们再进行分析,通过专业媒介传递给市场参与者。

会计是这个“生产过程”的参与者,是接受管理层的授权来收集、加工、处理相关的信息,尤其是那些花钱做事的业务部门的信息,然后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以及规定的格式、内容来编报财务报表。换句话说,管理层是“直接责任人”,出现报表造假,管理层才应该是“主犯”,会计最多称得上是“从犯”。

看一家公司的故事。

20年前,有一家公司叫“安然”,那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以批发及零售天然气起家,并逐步将业务拓展到电力、能源衍生交易、在线交易等其他领域。公司在2001年4月发布的财富500强名单上排名第7位,超过了科技业的翘楚IBM。

安然公司在财富500强名单上曾排名第7,超越科技业的翘楚IBM。

从财务报表上看,安然公司的收入从1996年的133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008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5%。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估计只需要2-3年,安然就有机会超过沃尔玛、埃克森美孚等公司成为收入规模世界第一的公司。但到了2001年12月2日,公司就宣告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当时所谓的“史上最大破产案”,投资者的直接损失超过700亿美元。

后来的调查报告显示,安然除了通过设立大量的“特殊目的实体”来进行隐瞒负债、虚增利润之外,主要是通过将“能源契约”处理成“金融契约”,滥用衍生交易的公允价值调整作为重要的舞弊手段来进行造假的。

当年说起这家公司案例时,我们开玩笑说,也许再过20年,身边可能也不会出现安然这样的案例。因为从手段上看,安然通过滥用“代理人”和“主要责任人”的判断来“虚增”收入,把公司的报表包装成很多专业人士都看不懂的样子,但其做法是“合法”的,是钻了当时法律制度乃至会计准则的“空子”,比起今天某些上市公司通过简单粗暴地虚构业务来造假,水平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问题是造假终究是造假,“皇帝的新装”固然看起来很美好,但终究有被揭穿的那一天。当媒体质疑公司的业务不透明、股价存在高估嫌疑后,市场的“无形之手”与政府的“有形之手”开始发挥作用,安然虚假财务报表终被市场披露,此后公司失去了投资者及债权人的信任,一家风光无限的公司顷刻间崩塌。而造成安然编报虚假财务报表的原因则非常复杂,有人说是美国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在电力及能源行业放松管制的情况下,安然通过并购来迅速增加规模及影响力,由于收入规模是世界500强排名的一个基本要素,而且也是确定高管层薪酬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因此公司有动机通过系列手段来虚增收入,据此帮助管理层获得个人奖金或股票期权的好处。

也有人说,是安然的企业文化惹的祸。因为作为一家华尔街的“明星公司”,安然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管理层在日常管理中有了“不惜一切提升股价”的做法,据说早期有两名交易员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通过对赌油价、伪造利润记录等为个人牟利,但安然的当家人肯尼斯·雷只看到了潜在的利润,而没有对这些交易员进行处理,从而塑造了“只要能赚钱,能让股价提升,就是英雄”的价值观。

还有人从市场契约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认为安然造假是签了很多对赌协议惹的祸。比如作为一家知名度很高的公司,安然签订了很多的债务合同及薪酬激励合同,而这些合同里往往包含着苛刻的业绩要求,管理层为了履约,就有很大的动力来维持和改善公司的经营业绩,当战略有误、经营状况不佳时,他们就想方设法把财务报表打扮的漂亮一点,通过虚增收入、虚构利润、隐藏债务等手段来达到市场对公司的业绩预期,并吸引投资者的持续关注。

当然,也有研究关注了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认为安然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在独立性及胜任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董事会有多位成员与安然公司存在关联交易,或者供职于由安然提供资金的一些非营利组织中,甚至签订了一些与董事及其所在组织之间的咨询服务合同或产品销售合同,从而导致了公司治理的失败。

安然宣告破产后,法庭所任命的检察官发现,公司财务报表中披露的利润,超过95%来自安然对公允价值会计及其他技术的误用。比如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之一是所谓的“非衍生业务收入”,但这些业务属于“吃力不讨好”的板块,规模及增长虽然快,但利润却很不理想。以2000年年报为例,安然的“非衍生业务”收入达到了936亿美元的规模,但毛利居然是亏损近10亿美元。报表中的利润,主要来自“衍生工具”,当年的收益额高达72亿美元,也就是说公司靠业务没有挣到钱,靠运用会计上的衍生工具“重新估值”获得了报表上“令人惊艳”的盈利数字。问题在于,这些衍生工具的估值属于“创新业务”,能看得懂的人并不多,这些数字可以通过对模型参数的调整而轻易“做出来”。

安然破产的后果是严重的,投资者的财富灰飞烟灭,员工损失了12亿美元的养老金,退休人员损失了20亿美元的养老金,更有超过2万名员工失去工作和医疗保险,创始人雷因心脏病突发过世,前CEO斯基林因欺诈罪等罪名被判处24年以上的监禁。

古语有云,自作孽不可活。谁选择造假,谁就应该承担造假的后果。安然公司因为发布了虚假财务报表,最终落了个公司破产、短期内股票市值灰飞烟灭、高管或丧命或锒铛入狱的下场。不仅仅那些造假的始作俑者利益受损,连投资者、普通员工、退休人员这些无辜者也遭受了巨大损失。

对安然这个“法人”而言,表面上看是因为财务报表虚假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但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发现,是因为宏观环境变化带来的公司战略出现了问题,本来是做能源的,做到能源业老大就好,但在市场吹捧、“创新”推动下,公司有了“做世界上最大公司”的野心,虽然通过并购,短期内取得了快速扩张,但创新过度、消化不良,在经营业绩不佳的情况下,管理层为满足合同条款、华尔街预期甚至为了获得个人奖金或股权收益,开始铤而走险地走上了报表舞弊的道路,而公司的文化、治理、内外部审计等制度安排又没有很好地制约、发现并纠正这种行为,最终造成公司破产的恶果。

安然的故事告诉我们,当财务报表出现造假时,不是会计出了问题,是公司战略、运营出了问题。吃瓜群众可以形成战略—运营—财务的分析链条,如果战略选择正确、执行到位、运营健康、管理有效,收入和利润自然好看,公司也就没有必要来对报表进行粉饰了。

财务是一个起于公司战略、终于报表或报告的、经过一系列流程加工后的自然而然的结果。报表的“生产过程”包括管理层编制、审计师审计、董事会审批发布、分析师加工处理、媒体传递、投资者使用等一个完整的链条。虚假的报表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追究责任当然重要,但报表是管理层(通过授权会计人员)进行编制的,在报表上签字的是CEO、CFO这些管理层们,他们才是直接责任人;董事会批准报表对外公布,他们才是最终责任人。当出现报表问题时,可能是整个生产供应链条上的每一个当事人都出现了问题,把板子直接打在“会计”身上,不合适。

董事、监事、高管通常会把更多精力放在公司决策、运营、管理上,但考虑到报表是反映上述行为及其结果的一个综合性证明文件,且他们要在这些文件上签字,所以就有必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财会知识。

当然,财务会计相关的制度、准则规定非常具体,有一定的专业门槛,董事、监事、高管们要成为专家有一个过程,因此可以考虑睁大双眼,选择品格高尚、能力出众的“会计师”来帮助他们管好钱、理好财、做好报表及信息披露工作,但不能够在报表出问题时推卸自己的责任,毕竟公布的财报是经过他们签字的。

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资本市场的实践告诉我们,财务造假的锅,会计是不背的,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董监高们往往才是始作俑者,是归口责任人。当董事、监事、高管们面临较大的业绩压力,想动造假的念头时,想一想安然公司那些当事人的下场,或许就会做出不一样的决定。

对那些面临业绩压力的公司而言,一方面,打铁还需自身硬,公司应该建立起有效的风控体系,在治理、文化、流程、制度等方面来确保公司在健康的轨道上发展,战略对头、运营顺利、管理高效,也许就不需要在报表上动那些歪脑筋了;另一方面,公司还应该在内外部审计上投入一定的资源,例如聘请一家重视声誉、视审计质量为生命的事务所,通过定期给公司进行例行的“体检”,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舞弊行为并向市场发出信号,从而很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看门人的作用。

(本文为澎湃商学院独家专栏“会计江湖”系列之十四,作者袁敏为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内部控制、资信评级等,出版有《资信评级的功能检验与质量控制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与案例》等著作。)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