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产业韧性 筑牢我国国际竞争优势
发布日期: 2021-11-23 13:47:41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年)》,其中提到,要增强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筑牢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安全底线。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刘志彪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产业韧性是指当遭遇各种来自外部力量冲击时,产业链恢复原有运行状态和功能的抵抗能力。产业韧性越好,则产业链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

增强产业韧性基于四个因素

“当前,中央强调增强产业韧性,一个重要背景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产业链受到巨大冲击。过去的产品内国际分工仅仅强调获取高效率是不够的,还要考虑产业链的安全可控。”刘志彪表示,没有安全保障的全球产业链,缺少应对突发事件冲击的供应链系统,最终也没有效率。

刘志彪说,中美贸易摩擦后,人们重新反思国际分工背后的国家利益。虽然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获取国际竞争的比较利益优势,但有一个前提是我们必须在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竞争,必须用科技创新筑牢我国产业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使新发展格局下的国内国外市场能够有效连接,能够通过内需市场扩张带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效地、顺畅地利用和集聚国内外资源,必须保障与全球产业链对接的国内产业链具有防风险、抗冲击的自我调节能力。”刘志彪说。

刘志彪指出,构筑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安全底线的要求,也提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增强产业韧性。产业链的运行是商品和劳务的实物运动,而资金链反映的是货币运动,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并对前者进行反映。也就是说,实物运动的安全性是金融安全性的基础,如果产业有强大的韧性,遇到各种冲击和风险时可以进行有效的抵抗,那么资金链就会是安全的,否则就会导致重大的金融危机。

发展供应链金融意义重大

与增强产业韧性相对应的是,相关部门也正在着力增强供应韧性。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银行业保险业深化供应链融资改革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道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发展供应链金融意义重大,有助于实现供应链有效畅通,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落实“双循环”战略,更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根本之道。

“虽然政策支持和数字经济发展,为进一步繁荣供应链金融创造了条件,但是仍存在认识偏差、基础不牢、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为此,需要进一步推进供应链融资改革。”陈道富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对本报记者说,为了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需要在产业链、供应链锻长板补短板方面精准发力,包括发展在链条关键环节中“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须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围绕实体经济需求高效提供精准、普惠和便利化的金融服务。深化供应链融资改革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供应链上下游真实交易过程中融资需求,通过深化供应链融资环节改革,降低融资的成本和提高资金周转效率,逐步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有形抵质押物的依赖,为供应链畅通稳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资金支持,避免银行保险等资金过度进入虚拟经济体中。

深化改革以促进产业良性循环

刘向东表示,未来应着重深化供应链融资改革,切实促进产业良性循环。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对供应链实际融资需求的精准把握,并运用科技赋能量体裁衣,探索动产质押管理、无抵押物信用融资等新模式,根本上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面临的诸多难点、痛点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者进一步加强政策协同和激励相容,进一步完善基于供应链的企业信用体系和供应链融资的基础设施。二是要加强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完善内部授信流程和风险监测,确实保证资金流入实体经济,保持业务稳健运行。三是要制定与供应链融资相配合的行之有效的监管框架,既要增强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循环畅通,又要确保对各类风险的有效控制,谨防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四是要进一步深化供应链融资的法治体系建设,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规范发展供应链融资模式,对相应融资纠纷得到公正公平的裁决和依法依规处理。

陈道富认为,我国宜推动供应链从点到链到生态的发展,更加重视商业性的交易信用,商业票据和应收账款凭证宜从便利支付到自发融资,形成一些共性的平台和基础设施,结合行业特征特色化发展。近期,可以商票、应收账款凭证和仓单为突破口,在操作层面协调各监管部门认知和政策,借助第三方机构进一步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