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塑料污染须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 公开污染治理进展
发布日期: 2021-11-03 11:09:45 来源: 安徽日报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求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机制运行更加有效,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治理成效更加显著。

我国已成为塑料原料生产、制品生产和消费大国,仅2020年塑料产量就有1亿多吨,规模以上塑料制品产量超过7600万吨。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同时,若对塑料废弃物处理不当,将危及生态环境安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此前警告称,海洋垃圾中85%是塑料,所有海洋生物都面临严重生存威胁,人体同样容易受到水体中塑料污染影响,导致荷尔蒙变化、发育障碍、生殖异常和癌症。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合力防治塑料污染。

塑料制品使用频率高、应用场景多、种类五花八门,加之难以自然分解,掩埋或焚烧都会产生严重污染等特征,对治理提出较高要求。应形成多部门联动机制,联合整治违规处理塑料垃圾乱象,做到“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建立江河湖海、露天塑料垃圾集中堆放地等重点地区专人负责制,制定治理时间表,对未能如期完成治理任务的地区予以问责。开展常态化巡逻,定期清理塑料垃圾,劝阻不文明行为,在治理中不断总结经验。畅通举报渠道,及时处理公众反馈问题,公开污染治理进展,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关键指标。

塑料污染难治理,一个重要原因是塑料制品已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深度绑定。例如,为减少塑料制品使用,部分饮品店向顾客推荐纸质吸管,但一些顾客因材质软、口感不佳拒绝使用,倒逼商家重新使用塑料吸管。农业塑料大棚、地膜等用品一旦被废弃,容易生成大量塑料垃圾,而且难觅替代品。应出台利好政策,减轻塑料制品依赖,鼓励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竹木制品、纸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等各类替代产品研究,增强现有替代产品实用性能,激励生产企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减少塑料制品生产。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每年回收利用各类塑料近1900万吨,可减少约45%污水排放和60%至70%能耗,但相较每年塑料制品总产量占比仍然不高,进一步提升塑料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将大幅度减少塑料污染,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针对垃圾“回收难度大”“单个塑料垃圾价值低”等痛点,构建更加成熟的废弃物管理体系,优化规范回收和清运流程,在人群密集区域开展统一保存、统一回收行动,降低回收成本,提升塑料资源再利用比例,实现塑料垃圾变废为宝。

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强化教育宣传工作,帮助更多人重视塑料污染问题,踊跃参与防治塑料污染行动。教育部门可编写科普教材,引导学生了解塑料污染危害性,自觉少用、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学校可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利用手头闲置塑料制品制作创意手工物品,在实践中强化“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意识。发挥文体娱行业影响力,通过文艺创作和公益演出等形式,呼吁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防治塑料污染。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