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粮改饲亟待再发力 完善饲草料生产体系
发布日期: 2021-12-22 15:17:38 来源: 广西日报

广西开展粮改饲试点工作5年来,尽管各年度的总体任务计划都能基本完成,但10多个试点县的推进工作很不均衡,个别试点县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成效不佳,与党和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

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粮改饲项目调研组经实地调研分析,认为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受疫情影响,推进工作滞后。近两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工作启动不及时,项目资金下达较晚,项目批复较迟,以致前后工作不能有效衔接,影响项目推进。

二是受制于地形,基础条件不利。我区粮改饲多选在石山地区实施,喀斯特地貌导致收贮条件基础薄弱,青贮玉米、甘蔗尾梢、牧草收获加工劳动强度大,青贮设施陈旧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效率低下。

三是品种质量不高,影响收贮进度。目前,我区推广种植的全株玉米,病虫害多,产量不高,效益不明显。加上品种方面研究基础薄弱,成果储备较少,尚未研究出抗病力强的优质品种。

四是品牌缺乏,产业化程度低。收贮主体普遍规模小、实力弱,专业化程度低,没有影响力的主打品牌,带动能力不足,发展缓慢。制作的青贮饲料质量不高,竞争力弱。

具体到各个试点县,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又各有不同。大化瑶族自治县处在全国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的地区,九分石头一分土,根本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实施连片作业,种植、收贮等作业难度很大。因为种植产量低,劳动成本高,群众没有积极性,推广难度很大。2019年自治区下达该县粮改饲的50万元补助资金,被全部整合用于脱贫攻坚。2020年下达的331万元补助资金,大部分被整合用于建设鸽子养殖场,用于粮改饲项目的只有52.8万元。

运转资金、销售和青贮技术等问题,也制约了大化粮改饲加工企业的发展。业主资金不雄厚,无法收购种植户的全部饲草,导致种植户亏本严重,积极性备受打击。与此同时,加工企业缺乏青贮技术,库存部分草料积压发霉,陷入亏损状态。

大化畜牧管理站称,群众对土地流转“小块并大块”的抵触、加工企业的用电瓶颈,也阻滞了粮改饲的推进。

宁明县与大化瑶族自治县的情况有些类似。除了农田和双高蔗地外,该县大部分是凹凸不平、坡度较大的丘陵和低山地。由于无法机械化作业,人工成本又高,即使种植了饲草也无力收割收贮。此外,该县规模养殖场和专业牧草加工企业少且规模不大,甘蔗尾梢收集难度大、利用率较低。

天等县遇到的问题不同,2020年全株玉米种植目标任务超额完成,但多方面原因造成收贮目标任务只完成了三成。为什么种得下却收不上?天等县农业农村局列举的原因很多:部分乡镇对粮改饲不重视不宣传;粮改饲资金拨付不及时到位;粮改饲管理机构和人员变动大,衔接不畅;收贮单位因融资困难没有及时给农户支付饲草款,农户种饲草的积极性受挫;地形复杂导致不能全部机收,错过收储时间……

钟山县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年实施粮改饲项目,由于受洪水、台风等气候影响,所种植全株玉米和甜高粱的长势不好,收成很不理想,质量也较差,收贮量未能按时完成计划任务。因为收贮青贮玉米的质量达不到要求,钟山县的养殖企业只能从外地购进,形成了恶性循环。

为更好地推进我区粮改饲工作,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粮改饲项目调研组针对各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首先,试点县党委政府必须深刻认识粮改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执行就无力。自治区政府关于加快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政策文件强调,按照以养定种、种养平衡的原则,扩大粮改饲面积,优化粮经饲结构,推进粮草兼顾、农牧结合和循环发展……各地务必领会并执行到位,真抓实干。

其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解决饲草发展瓶颈问题。组织“产学研推”技术团队,开展科技攻关,合作研发适宜广西气候条件种植的优质全株玉米品种;建立《全株玉米和甜高粱青贮质量数据库》,组织饲草畜牧专家研究制订《广西全株玉米和甜高粱青贮质量标准》;加快饲草料基地建设,建立青贮饲草料检测,完善饲草料生产体系。

第三,加快水牛杂交改良,解决我区牛源紧缺问题。广西水牛资源丰富,居全国首位。全区每年杂交配种母牛约30万头,当年产仔约15万头。在柳城、兴宾、合浦、防城、港南等水牛养殖大县(区、市),加快推动地中海水牛杂交改良工作,加大地中海水牛冻精推广力度,批量生产优良杂交水牛,除少量选留作为奶用培育外,大量供应各地作为肉用牛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第四,选准发展模式,开创粮改饲新局面。我区山多地少、地形复杂多样,在粮改饲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不同区域的农业技术支撑和推广部门针对需求开展联合攻关,选择适宜本区域的饲草品种、管理技术和产品形态等,总结选择“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种养结合”“企业+养殖基地+贫困户”等不同的粮改饲合作模式,优化粮改饲结构布局,助推草食畜牧业发展。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