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低碳水产养殖 加快推动行业领域人才培养
发布日期: 2021-11-16 11:46:26 来源: 中国食品报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邵长伟指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在不久前通过了《昆明宣言》。该宣言承诺,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水生生物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环,不仅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保障优质蛋白供给的物质基础。

我国是水生生物资源大国,数量众多,分布区域广,仅海洋生物就占全球种数的11%。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水利水电工程以及水环境污染等系列因素影响,我国水生生物种类数量减少,资源量逐年下降。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目前,我国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建立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框架体系,包括水生生物非原生境保护和原生境保护。其中,非原生境保护主要是遗传育种中心、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等;原生境保护体系以53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为主。上述保护框架体系为我国水生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在水生生物种类系统调查、遗传资源的鉴定评价以及多样性保护的机制政策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水产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工作力度,同时开展水产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和完善水生生物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等,助力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高效保护,也为实现全球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做出贡献。

加强绿色低碳水产养殖科技创新

绿色低碳水产养殖是以绿色、低碳为发展理念、以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作为发展目标,用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发展绿色生态友好型水产养殖。运用科学的理念、现代化的技术,推动水产养殖产业升级,深入了解和掌握其自然规律,生活习性,以更为科学的方法、技术模式开展养殖生产。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宋炜指出,当前,我国的水产养殖业正处于由快速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发展绿色低碳水产养殖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他建议,一是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快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依法退出禁养区的养殖,规范限养区、养殖区内的养殖生产,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二是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的生产方式,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样板,辐射带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广泛应用,助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三是水产高校与科研机构要大力加强绿色低碳水产养殖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水产良种繁育、病害防控、营养与饲料、资源增殖、设施与装备等方面的科学与技术创新,为水产养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撑保障。

高效推进水产种业振兴

行业的健康发展由很多环节组成,种业是产业的源头,种子是基础,基础的优劣决定行业是否可持续。种业是决定产业高质高效、快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推进水产种业振兴?海南宝路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章定认为,需要从安全和商业两个角度来考虑。

安全层面,控制好粮食就抓住了发展命脉,种业是战略问题。保障社会稳定首先需要生产足够的粮食,要生产足够的粮食就需要有足够的生产面积,或者足够的单位产量,而这两个问题的核心都需要以种子为载体来完成。渔业的资源发展跟不上消耗速度,因此更需要靠提升养殖效率来解决供需矛盾。保护好种子源头,保障好种子资源的多样性,对生态的保护和种子的评估都势在必行。

商业层面,我国是制种大国,研发了大量新品种,但是在商业层面上推广的成功率相对较低,研发出的新品种能否成为一个新品种产业还有待商榷。我国在全球化市场上竞争力相对不足,科研、商业推广等模式还有待提高。事实证明,我国可以在水产种业上做得更好,在育繁推一体化体系下提升市场竞争力,抢占行业制高点。

加快推动行业领域人才培养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白志毅从国际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指出,发展绿色低碳水产养殖还需要加快推动知识与技术共享。

一是加强科研合作平台建设。建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集聚各国顶尖人才,开展合作研发。例如,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引进国外专家,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取得显著成效。力争推动建立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产养殖分中心,提高我国水产养殖国际影响力。

二是加强国际合作项目规划。如上海海洋大学“澜湄稻渔合作项目”,将先后研发出的稻田养鲤(青田模式)、稻田养蟹和稻田养虾等多种养殖模式,与东南亚国家的政府与学术机构进行技术交流。还将选育的罗非鱼良种运回非洲,推动“罗非鱼回故乡”,加强种质资源交流与合作。

三是开展国际化教育和人才培养。 鼓励学生走出去,建立水产养殖学全英语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和语言的国际化对接,并通过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将学生“送出去”。同时,坚持将外国留学生“引进来”,通过亚洲校园、留学生教育等,不断提升留学生教育规模,通过人才培养,推动水产养殖知识和技术共享。

(王宁 综合整理)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