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6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COP15宣示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发布日期: 2021-10-15 20:16:58 来源: 经济参考网

10月15日,在云南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 15)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上,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以下简称为“WWF”)作为联合承办方之一,推动并技术支持3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外资银行及国际组织共同宣示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COP 15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由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WWF为联合承办方之一。论坛邀请来自国际组织、国内外政府部门、国内外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媒体机构等单位的代表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就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展开对话交流。

生态环境部赵英民副部长在致辞中,强调了金融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作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内涵的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质量高不高、速度快不快,与金融支持息息相关。生态环境部作为现代化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非常需要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恢复工作中来。”

全球投资于生物多样性的资金需求非常大。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统计,除了对保护区等生态区域的直接投资,如果在考虑确保农、林、渔等产业活动的可持续性、城市水质保护等减缓现有生态多样性损失的措施的成本下,全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在6300至8900亿美元,但目前80%的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来自于公共资金,如何最大限度地调集金融资源,支持生态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环境保护领域、乃至全球经济日益关注议题以及积极努力的方向。

在论坛上,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作为代表,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宣示内容包括七个方面:制定“生物多样性战略”,制定银行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路线图和行动方案,建设生态友好型银行,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强化“生物多样性风控”,在投融资活动中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支持,竭力避免和缓释因投融资项目对动植物生存环境造成重大威胁和影响;确立“生物多样性偏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绿色金融支持范围,推动金融资源向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倾斜,引导资金流向生态友好型项目;加大“生物多样性投资与创新”,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极稳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做好“生物多样性披露”,加强银行间生物多样性数据信息共享,及时披露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禁入和支持政策、分类筛选、动态更新;改善“生物多样性表现”,多渠道沟通宣传,提升专业性,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专业性;以及促进“生物多样性合作”,强化与社会团体、媒体的互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注入金融动力。

在会议致辞环节,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刘连舸先生,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田国立和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各自分享了所在金融机构在践行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统筹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丰富绿色金融生态内涵等良好实践。

在论坛的对话交流环节,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女士表示,金融部门在解决生多危机的挑战中发挥着核心作用,也面临多种挑战,比如缺乏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可获得和可用的生物多样性数据和风险管理工具,信息披露的透明度,相关的政策信号和市场条件,金融机构自身的能力建设以及和各利益相关方的对话等等。WWF作为国际环保非政府机构,能够为行业提供诸多支持,如跨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合作,揭示生多风险,为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提供管理生多风险的行动建议;开发主动管理生物多样性风险的工具,如利用地面数据、遥感观测和模型化分析对(ESG)方面更好的定量分析的“空间金融”,以及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投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机会等。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网)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