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城市韧性防护体系建设 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发布日期: 2021-09-22 16:21:11 来源: 贵州日报

近年来,时有极端天气发生,且城市各类基础设施体系相互关联并日趋复杂,不确定性因素不断增加,给城市安全和居民生活带来风险。在新的形势和挑战下,韧性城市建设为应对城市危机、保障城市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不同于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韧性城市更加强调城市系统自身在应对环境变化上的控制能力、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其在发展过程中将人作为第一能动要素,围绕人的需求、科技与认识水平、组织与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设计和构建一套相对平衡、有序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推进韧性城市建设,要以长远的、全局的、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发展,牢固树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念。应抓住重要时间窗口,积极提升韧性城市理念,推动建设广义韧性城市,不断提高城市应对冲击和风险的适应和转型能力。

加强城市韧性防护体系建设,提升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坚持规划先行,在城市规划初期就考虑防灾因素,融入韧性城市理念;建立协调机制,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体系韧性防护建设需要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石油、燃气等多个政府部门参与,可建立联席制度或成立工作专班,建全协调、协商机制,协同推进工作落实;加强督促落实,定期对规划编制、项目建设进行督导检查,保证规划编制顺利开展和工程建设落实落地。

精准分类、科学施策,提高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对于建成区,要按照韧性城市建设要求,找准存在的短板和弱项,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道路提升、地下空间开发等城市更新计划,提早补齐短板。对于新建区,在城市设计规划初期完善城市各类应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应急避险空间,广泛的应用和关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传感网与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建造等泛智慧城市技术,推进网格化智慧化管理。鼓励大城市建设“韧性城市生命线”,推动城市生命线系统的设施向分布式、微循环、多向联通转变。

提升基层风险防治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必须关口前移、重心下放,加强基层系统的韧性。首先,要补齐基层风险治理短板。解决基层基础设施、人员配置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完善风险防治所需要的物资和人员配置,加强人员能力培训,提升基层治理人员的风险防治意识和能力。其次,要通过媒体宣传、加强安全教育和举行自然灾害、疫情防控等应急演练,增强社会公众对各类灾害的认识,提升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同时,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提高基层共治水平。通过健全基层社区党组织建设,有效带动社区单位、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积极参加风险排查、防治等工作,充分发挥其在秩序维护、志愿者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强化科技创新与应用,提升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推广先进技术应用,提高城市风险治理能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大城市新基建建设力度,提高5G、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数字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整合网络开源数据和商用数据,推动信息跨部门、跨层级互通共享,建立城市智能治理体系,实现城市智慧化治理。运用大数据优势,全面提高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风险的预警、监控水平,实现城市风险管理信息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互联互通,提升风险决策指挥和协调能力。同时,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风险防控、灾害防治、预测预警、监测监控、工程抗震等安全技术和产品。

(颜强 谢忠文 作者单位:贵州省国家治理现代化地方实践高端智库 )

新闻资讯
精彩推送